豬腹瀉與腹脹性疾病是豬場中常見的健康問題,其發病原因多種多樣,主要包括由細菌、病毒或寄生蟲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病豬的主要癥狀包括糞便稀薄,嚴重時會出現水樣便,同時伴隨消化和吸收不良。病程較長的豬只還會出現漸進性消瘦。其中,以腹瀉或腹脹為共同特征的疾病主要包括豬克雷伯氏桿菌病、初生仔豬綠膿桿菌病和豬魏氏梭菌病。
豬克雷伯氏桿菌病
病原:克雷伯氏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不運動、不產生芽孢且具有莢膜的桿菌。氣候突變、飼料改變或霉變等因素都可能誘發此病。該病多發生于15至20日齡的仔豬,但20至100日齡的仔豬也容易感染。盡管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但當氣溫在20℃左右時,發病數會增加,而在20℃以下時發病數較少。
主癥:病豬體溫升高,精神不振,食欲不振或完全喪失,兩耳皮膚發紅帶紫,結膜蒼白,腹瀉且***周圍有糞污。還會出現咳嗽、流漿性黏性鼻液、呼吸加快(以腹式呼吸為主),嚴重時呈犬坐姿勢。部分病豬后肢麻痹,站立不穩,通常在4至5天內死亡,臨死前口、鼻有淡紅色泡沫流出。未死亡的病豬生長緩慢,長期腹瀉。
預防:保持母豬產房的清潔衛生,并做好消毒工作。在氣候驟變時,應加強保暖防寒措施,以減少應激導致的發病。同時,應大力滅鼠,發現病豬應立即隔離治療。
治療:***好進行藥敏試驗以確定敏感藥物。根據資料,該病原體對慶大霉素和卡那霉素高度敏感,對磺胺嘧啶、土霉素和紅霉素中等敏感,對鏈霉素低度敏感,對青霉素不敏感。治療方法包括:①慶大霉素,每千克體重0.1萬至1.5萬IU,肌內注射;②卡那霉素,每千克體重3至15mg,肌內注射,每12小時1次,連用3至5天。為增強病豬的抗病力,還可使用10%樟腦磺酸鈉1至2mL和25%維生素C 1至2mL,肌內注射,每1至2天1次。
初生仔豬綠膿桿菌病
病原:該病的病原為綠膿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細直的桿菌,無莢膜和芽孢。該菌在普通瓊脂平皿中可迅速產生藍綠色素,廣泛分布于土壤、水和空氣中。
主癥:初生仔豬表現為精神不振、昏迷、呼吸困難、倒地不起,體溫可升至40℃以上,嚴重腹瀉,腹部皮膚發紺,腹水增多。
預防:主要做好產房、豬舍的清潔衛生工作,并對產房、接生器械及欄舍環境進行徹底消毒。
治療:可用抗菌藥物治療。根據藥敏試驗,氟呱酸高敏,羧芐青霉素和丁胺卡毒素中敏,均可選用。
豬魏氏梭菌病
病原:該病病原主要為A型、C型、D型的魏氏梭菌,以A型為主。本菌為厭氧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土壤、飼料、污水、糞便及人畜腸道中。其繁殖體對外抵抗力不強,但當形成芽孢后,對熱、干燥和消毒藥的抵抗力會增強。
主癥:該病一般呈散發性發病。病豬常無先兆癥狀,突然倒地死亡,倒地時呼吸困難,四肢強烈抽搐,角弓反張,從鼻、口腔流出少量泡沫樣血樣物。死后腹部迅速膨脹,白色豬可見腹底部、耳根、鼻盤發紺。
預防:保持豬舍的清潔衛生,定期消毒,并加強檢疫工作。對于曾有該病發生的豬場,可使用家畜魏氏梭菌病、出血性敗血癥二聯鋁膠苗進行皮下或肌內注射預防,每次3mL,隔6周再注射1次,可免疫1年。也可使用魏氏梭菌病多價苗進行預防接種。對未病豬,可在飼料中添加痢菌凈(每千克體重80至100mg)或敵菌凈(每千克體重200mg),連喂4至5天;也可使用土霉素按0.5%比例添加,連喂4至5天。
治療:對有明顯癥狀的病豬,可靜脈注射5%甲硝唑注射液(一次量每千克體重25mg),間隔12小時1次,連用3次。
(本文僅供參考,具體用藥請在執業獸醫師指導下使用。)
轉載聲明:本文源自網絡,轉載請注明出處。自免責聲明:凡本公眾號注明“來源”的文章作品均轉載相關媒體或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和原出處所有,文章主要供大家學習交流使用,如有違規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掃一掃
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