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近熱播的央視紀錄片《互聯網時代》第三集里,“互聯網剩余”這個詞被提及。毫無疑問,這是互聯網的時代!在中國,馬云、馬化騰、李彥宏、劉強東等互聯網人成為了新貴;在國外,佩奇、扎克伯格、貝佐斯等人也是總統的座上賓。互聯網人用十多年,就能達到了其他行業需要上百年才能達到的高度。
盡管如此,一個被互聯網人所忽略的趨勢也逐漸明顯:互聯網剩余時代將來臨!互聯網作為先進的生產力,它可以提升各行各業的效率,但同時科技帶來的不平等和不均勻將使大量勞動力失去工作;當然,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相結合的O2O以線下為本,服務的重要性只會更凸顯,人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核心。
互聯網剩余時代來臨
“互聯網剩余”是指由互聯網帶來的科技進步,它讓生產效率提升、所需的人力減少而導致勞動者失去工作的情況。誠然,互聯網作為一個新興的行業,它吸納了大量的就業人口,從薪資待遇的角度來說也比很多傳統行業更客觀;但互聯網整體來說是一個技術密集型行業,所容納的人力有限。而且,互聯網比其它行業更信奉“1個***人才勝過100個二流人才”的理念,對人才尊重的同時也對非人才有重度歧視。所以,WhatsApp所創造的“一家偉大的公司只需要55人”的奇跡在互聯網界受到廣泛追捧。
互聯網行業本身的特性也促成了“互聯網剩余”。純互聯網行業是集中化的形態,這一點在PC時代表現明顯,大入口只有少數幾個;在移動端,雖然“去中心化”被反復提及,但顯然中心依然很明顯。互聯網集中化背景下,強者越來越強,中小互聯網公司難以生存,這導致的后果是整個行業吸納就業的人數將有限。另外,互聯網變化快速,一批批人進入互聯網淘金,也有一批批人因為適應不了這種變化而被出局;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帶來的是越來越多的崗位被技術取代。
和國外相比,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普遍人員很多,這和中國人力還相對便宜和技術相對落后有關。但整體來說,互聯網剩余的趨勢也已經顯現,以電商領域為例,2014年相比2011年電商從業人數和行業薪資并未明顯上漲;追逐的移動浪潮,更多的是PC平移,帶來的從業者增量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多。
O2O提升傳統行業效率
顯然,純互聯網行業的剩余危機在顯現。很多原先做得不錯的互聯網人已經很難在純互聯網圈找到自己的位置,涉入傳統行業是一個不錯的方向;正好,各傳統行業有觸網的巨大需求,在這方面需要引進大量懂互聯網的人才。兩種需求相遇,造成了目前互聯網人紛紛涉入線下傳統行業,O2O的大潮由此高漲。
互聯網剩余的,由各傳統行業來接納,這并不是說各傳統行業自己沒有剩余;相反,各傳統行業面臨的轉型升級壓力更大,其中的一個壓力便是人力密集帶來的成本高企。引進互聯網先進的思維和技術,以更***的方式去組織生產、流通、銷售、客服是擺在傳統企業面前的重任。互聯網在自我改造進入瓶頸期后,去提升線下是大的機遇所在。
O2O代表的就是這種機遇和趨勢。純互聯網的“大樹底下寸草難生”情況,在O2O行業不會如此,因為地域性和服務為本決定了大量O2O公司可以“小而美”存活。相對來說,O2O還處在開疆拓土的階段,離剩余階段還有很遠的距離;從億歐網產業圖譜來看,我們看到的情況是,近一年來,O2O的創業企業***增多。目前的問題是,同時懂線上和線下的人還太少,處于剩余危機的互聯網人還不愿真正涉入線下。知名投資人蔡文勝曾表示:未來屬于那些傳統產業里懂互聯網的人,而不是那些懂互聯網但不懂傳統產業的人(參考億歐網文章《不重視O2O的線上電商企業將失去未來》)。
服務的重要性將凸顯
放長遠看,O2O帶來的剩余危機也會在所難免。用互聯網去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首先會有一批傳統產業的從業者首先被剩余,尤其是一些基本職業,如餐廳服務員、門店導購。如億歐網專家作者王濟民曾撰文《多元化和去廚師、去服務員化是未來餐廳的趨勢》,認為當下的人工成本高企,服務員已經成為了不可承受之重。確實,有一些餐廳已經在裁掉服務員。
當然,也不用過于悲觀;原先諸如服務員和導購員這樣的職位依然有必要。線上線下之爭,線下強在服務和體驗,而O2O***核心的也是線下服務本身。因此,對服務的要求越高,相關人員的配置就必不可少;要做的是,對諸如服務員和導購員的角色定位進行升級,使之成為線下高質服務的承載。
從另外一個層面講,互聯網會讓一部分人成為剩余,這部分剩余的人本身有迫切需求去趕上互聯網的大潮,如何去培訓適合互聯網,適合O2O行業發展的人才是一個不錯的創業機會。對于傳統企業來說,互聯網危機是個大挑戰;對于個人來說,剩余危機是個大壓力。盡管很殘酷,但“強者生存、弱者淘汰”的自然法則下,一切又顯得公平合理。
掃一掃
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