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幾年在農村調研,一個深刻的感受就是——農業種植業轉型相對較慢與農業畜牧業順利轉型形成鮮明對比。以湖南H縣為例,目前該縣畜牧業生產總量和產品供應,90%以上產自于本地***化規模養殖,傳統的畜牧業生產方式相繼完成了轉型。自2009年以來,在政府的行政推動下,該縣種植業領域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縣現有50畝以上的糧油種植大戶4000余戶,大戶種植的水田面積30萬畝,生產總量相當于全縣30%左右。短短5年時間該縣的種植業領域的結構已經發生了如此重大的變化,但是地方干部依然還認為種植業領域轉型太慢,并將其主要原因歸結為,***對養殖業大戶出臺了補貼政策,對種植業大戶尚沒有出臺補貼政策,制約種植業向規模化生產轉型。對此很多地方干部就認為,種植業領域應該像生豬生產領域一樣,也實行大戶補貼,進而推動種植業領域的轉型。
不但地方干部這樣認為,現在***的政策也開始有所偏向,農業補貼政策呈現出明顯的“扶大不扶小,富強不扶弱”的問題。近幾年的國家***一號文件都在提,以后新增的農業補貼主要發放到家庭農場,問題是:生豬的補貼模式和經營模式,是否可以復制到水稻種植領域?我們認為,這其中***少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生豬領域大戶補貼的后果。生豬補貼的模式是否可以推廣到水稻種植?近10年以來,農戶養豬經歷了一個從散戶養豬到大戶集中養豬的變遷過程,生豬養殖的經營體制出現這樣一個變遷過程,其重要的原因在于:國家出臺了新的生豬補貼政策,即養殖規模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申請養豬大戶,并領取相應的補貼。這樣大戶養豬與小戶散養進行比較的話,大戶養豬的競爭優勢比較明顯,迅速占領了生豬的市場。但是也正因為生豬養殖經歷了從散戶分散經營到大戶集中經營,我們發現豬肉的價格快速上漲,同時生豬的價格波動也更為劇烈。
二、生豬領域和種植業領域的經營模式完全不同。水稻種植和生豬養殖***大的不同就是,水稻種植面積的擴大和大戶的形成涉及到農戶的承包經營面積,而生豬則不存在耕地大規模流轉的問題。現在國家提出扶持家庭農場,我們所調研的平晚縣今年正式發文件,提出對雙季稻種植的大戶進行補貼,種植面積達到50畝以上的農戶,可以到農經局注冊登記,然后由農業局發放雙季稻的補貼。為了獲取地方政府的農業補貼,平晚縣全縣在很快的時間之內形成了很多家庭農場。原本種植面積沒有達到50畝的農戶,開始通過各種各樣的辦法將自己的種植面積擴充到50畝以上。我們所調查的斗嶺村馮和平,去年種植的面積是40畝,今年擴大到110畝,為了能擴大經營面積,他幾乎將該村原本無人愿意種的水田全部包下來,這樣,針對50畝以上的家庭農場的補貼政策,推動了那些有種植能力的大戶擴大經營面積,擴大了雙季稻的種植面積。
現在的問題是,家庭農場一旦形成,就具有極大的沖動擴大經營規模。經營50畝以上的雙季稻,在犁田、收割等這些生產環節,沒有機械操作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一旦形成這些投資,就有極強的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的沖動,一般要達到300畝左右才算是***佳的經營規模。正如農戶向我們所反應的那樣:一個50畝以上的家庭農場一旦形成,就不會只種50畝田,為了劃算,他必定會擴大經營規模。這樣的家庭農場的擴張,瓦解了原來的自發的土地流轉秩序基礎上所形成的中農模式。一個小組往往只有100多畝水田,這樣一個小組的田只需要1個人耕種就行;一個村1000多畝水田,往往也只需要幾個大戶就行,那么其它的農戶干什么呢?因而生豬經營規模的擴大,對其它農戶的生計沒有直接的影響;而家庭農場經營面積的擴大,則對那些原本經過自發土地流轉所形成的中農模式形成競爭與排斥,因而生豬補貼模式與經營模式,在水稻種植領域首先遇到這樣一個挑戰。
? ? ? ? 三、國民對豬肉的需要和對大米的需求彈性和剛性存在差異。豬肉價格大幅度上漲和波動,減少豬肉消費就是;但是大米是生活必須品。糧食價格是物價之母,如果糧食價格上漲,就意味著我們的整個物價水平將會大幅度上漲。家庭農場來經營農業,和散戶經營、老人農業相比,其成本可能是會明顯增加的,***主要的是因為插秧等環節的雇工成本增加。而原來的老人農業,是不計成本的投入。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則意味著農業的經營成本上升,風險增加,不但農產品價格,而且國家補貼要大幅度增加。
四、大戶和資本經營,不利于保證國家糧食安全,而且引發農民的生計危機。資本下鄉與公司種田,通過大規模的土地流轉來經營農業,其經營效率所存在的問題,目前已經是有目共睹了,經營表明,這種模式不但經營成本高,而且無法提高糧食產量,即便是種植單季稻都存在利潤低、產量低,難以維系的問題,更不要說通過種植雙季稻來提高糧食產量,并保證國家的糧食安全了。我們在安徽、江蘇的調研經驗,都說明公司種田,是難以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現在國家推出家庭農場的模式,我想能夠控制在100-200畝的范圍之內,可能能夠保證糧食產量進一步提高,同時解決勞動力老化所帶來的問題,這是應對傳統的經營模式瓦解時可以選擇的應對之策。但是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流轉后,土地集中之后,剩下的勞動力如何安排?大規模耕地流轉之后,失地農民的生計危機已經是一個共識。
總而言之,因為糧食生產領域扶持家庭農場,涉及到土地流轉,直接影響農民生計、農村社會結構等等極為復雜的問題,和生豬養殖是存在根本性的差異的(因為生豬的規模化生產,不需要涉及到太多的耕地,是資本密集型的;而種植業的規?;a則是土地密集型的)。因而生豬補貼的模式和經營模式,不可以在糧食生產領域推廣,這是需要我們慎重考慮的。
掃一掃
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