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國是世界養豬大國,有幾千年的養豬歷史。改革開放前,中國養豬業一直傳承著分散的養殖方式,實現著自給自足;進入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養豬業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逐步使用機械化代替手工操作,到實現工廠化養豬生產工藝,期間,先后出現了一批規?;B豬場。
特別是2007年,***出臺了一系列養豬業發展激勵政策,促進了中國規?;B豬業的發展。農業部2013年統計,全國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養豬已經達到50%以上。據2014年國家統計公報,2013年底全國生豬存欄47411萬頭,豬肉產量5493萬噸;據農業部網站,2013年年底全國存欄能繁母豬4938萬頭;據中國種豬信息網統計,2013年全年進口種豬17656頭。2013年以來,溫氏、中糧、正大、雛鷹、揚翔等企業在東北、西北建設一大批生豬基地,形成了一批養豬業龍頭企業;與此同時,中國幾千年的養豬歷史所孕育的散養戶也并沒有因此消失。中國養豬業形成了散養、中小規模、龍頭企業發展并存的格局。
由此,出現了生豬生產產量不穩定,生豬生產沒有與工業化、城市化同步,標準化規模飼養程度低,信息監測預警調控滯后等現象,加之生豬生長周期性的影響,形成了所謂的“豬周期”。但是隨著養豬規?;谋壤鹉晏岣?,這種周期逐漸被打破,從近三年來的生豬價格我們可以看出,養豬業逐漸轉向了薄利時代,2014年成為近三年以來虧損***嚴重的一年,中國養豬業產業結構也在經歷著洗禮。
過去幾年中國的經濟實現著超高速的跨越式發展,但與此同時也留下了資源消耗過快、生態惡化、效率低下、產能過剩等后遺癥,很不利于今后中國經濟的后續增長。面對全球的經濟疲軟、國際競爭環境惡化,中國再一次把經濟結構調整放在首要位置,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的經濟結構調整期,中國的養豬業也隨之進入新常態期,在這一時期,中國養豬業的機遇與挑戰并存。
從種豬品種上看,中國的規?;i場幾乎都是國際通用品種豬:杜洛克、長白、大白豬,2008—2013年間共進口種豬63388頭。從發展高生產力水平養豬業上來說,我們國家的地方品種豬沒有競爭力,我們要發展高生產力水平就要源源不斷從國外進口種豬。
從原料上看,2013年玉米1—12月總進口量326.5萬噸,大豆1—12月總進口量6337.5萬噸。我們只有18億畝耕地,如果不進口原料,僅大豆的每年需求量就需要5億畝耕地,因此我們還要大量進口糧食。目前,我國從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多國進口原料,預計2020年中國將是全球***大的糧食進口國。
掃一掃
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