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編者按:在農副產品中,有關豬價的話題始終牽動著人們的神經。一會兒豬肉價格低迷,養殖戶嚴重虧損,一會兒豬肉價格又一路飆升。到底是什么推動了豬肉價格的漲落起伏?為什么從養豬農民到屠宰廠再到賣肉小販,大家都說沒賺到錢?今天的農經漫談,東方證券的市場分析師左劍明就帶您一探究竟。
?左劍明:***近小左看到新聞上說,4月份以來,國內的豬肉價格止降趨穩,連續小幅回升。4月16日到22日一周時間,全國豬后臀尖肉、豬五花肉價格均上漲0.5%,近六成省區市的豬肉價格上漲。豬肉價格上漲,養豬的人應該賺錢了吧?事實遠非如此。
由于工作關系,小左近期正好到農村地區調研,向養殖戶提到了這個問題,大家紛紛表示現在養豬不虧錢就不錯了。養殖戶活的艱難,那么誰活的自在呢?難道整個豬肉產業鏈都是虧錢的?養殖戶們的一致意見指向了收購屠宰和零售環節,不管生豬出欄價高低,這兩個環節總能賺得盆滿缽滿。原因何在?
一頭豬從養殖到消費者手中,大約需要經歷三大環節:養殖戶——豬肉收購屠宰——零售商。養殖戶環節不必多言,小左***來說說中間的流通環節。生豬出欄后,要經歷收購、屠宰、再批發等多個流通環節,具體產生的費用來說,從養豬場收購到給屠宰場宰殺前,收購者要掏運輸費、食宿費、信息費、減斤和裝車費、死亡損失等費用;批發商把收購到的豬,委托肉聯廠代宰成白條豬,肉聯廠收取加工費(包含屠宰、稅費、檢疫、運到市場的運費等);屠宰好以后的豬將被送至批發中心,等待鮮肉批發商們將其批發給市場前來拿貨的肉檔主。
這么多流通環節,每個環節在生豬出欄價的基礎上加一部分費用,就算是生豬出欄價下降了,這么多環節加在肉價上,你能感覺到價格的變化嗎?而且長期的合作早已經讓肉販和零售商形成了穩定的聯盟,零售商不會因為拿貨價跌了主動降價,但卻在肉販拿貨價高的時候漲價,生豬價格本身倒成了次要因素。你經常在新聞上看到養豬的人越來越少,可你總能看到菜市場上賣豬肉的人越來越多,***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此。
那么養豬戶辛辛苦苦養豬,又臟又累,什么時候才能賺到錢呢?市場普遍轉好,生豬價格普漲的時候,養殖戶才能賺到小錢,而真正旱澇保收的,還是中下游的流通和零售環節。
掃一掃
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