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畜牧業協會副會長喬玉鋒
——規模化養豬是方向,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現階段雖不能完全替代散養,但卻是我國養豬業發展的主流。對于我國近50%的養豬散戶來講,只有通過不同的方式提高自己,才能融入我國養豬業的主流當中。
——根據目前農業部統計,我國養豬的規模化程度已經達到了50%,這50%是年出欄豬在5O頭以上的養豬群體。但年出欄在50頭以下的養豬戶還占了50%,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散養戶,這部分群體***終還應向年出欄在50頭以上的方向靠攏,因為只有規模才會有***益。現在養豬的正常利潤也就是100~200元/頭,按一個勞動力來計算,與外出打工相比,散養豬的比較效益還是比較低的,比如一年養二三十頭,***后也就賺三四千元,經濟效益不明顯,如果50頭以上,就會有萬元以上的收入水平。
——另外,之所以要提規模化,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國養豬的技術水平在不斷提高,要求必須規模化;二是土地資源壓力比較大,必須走規模化才能提高養豬商品率、節約資源,降低養殖成本;三是食品安全的需要,安全的前提是養殖的標準化,標準化的前提是規模化。但從我國的國情來說,養豬業要達到這種理想化狀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何讓這50%的散養戶盡快向我國養豬業的主流邁進呢?
加入合作社
——目前,一家一戶的散養豬中,常會表現出技術上的不同步、防疫上的不同步。另外,商品率低,甚至構不成商品生產,對家庭收入影響不大。而且現在從整個養豬行業來講,產業鏈條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整合的速度比較快,上下游各環節聯系得越來越緊密,比如種豬企業去做售后服務、飼料企業也去做售后。散養戶沒有一定的規模優勢很難進入到正常的產業鏈條中。但可以通過加入合作社,這樣就能***大程度地化解養殖風險和市場風險,使大家獲得更高、更穩定的經濟效益。首先在生產方面:避免信息閉塞,盲目生產,導致不是多了就是少了,與市場脫節。技術方面:避免技術薄弱、管理落后、疾病風險大、生產水平低。銷售方面:避免分散經營,養殖與加工分離,產銷脫節,不能直接進入市場,影響收益。
——因此,養豬戶走聯合發展的路子,比如幾十家聯合起來搞合作化養豬,就會有市場占有量,就能成為養豬產業鏈條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緊跟龍頭企業
——現在有很多龍頭企業采取的是“公司+農戶”的生產形式,這些龍頭企業在利益分配方面、對農戶的服務和管理方面都有完善的機制,比如公司與養殖戶通過簽訂合同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等,這樣先進的養殖技術、飼料、防疫條件以及售后服務等都能保證。
家庭牧場是新的方向
——就是以牧業為主要經營單位,以家庭為單元,按標準化生產為載體進行的養殖。這樣做的好處是產品好追溯、安全程度好控制。新農村建設要求人畜分離,把養殖場都規劃到村外去,這樣更便于幾家養殖戶聯合起來搞家庭牧場。家庭牧場可以通過不同的組織形式來實現,比如采取股份制,讓每一個單元都成為股東等。家庭牧場的優勢在于飼養成本低,與規模化牧場相比,農戶采用的飼料來源豐富,農戶可以利用大量農作物副產物作飼料,而且家庭牧場的勞動力成本很低。
——中國畜牧獸醫學會養豬學分會理事長王林云:適度規模、多點分散是我國養豬業的理想模式,小規模戶應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度”。
掃一掃
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