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豬業科技大會暨中國畜牧獸醫學會 學術年會在廈門舉行。作為從事豬病研究的科研工作者,筆者參加了本次會議,現將所學內容分享如下。
本次會議中陳煥春院士、楊漢春教授和姜平教授在報告中均將豬偽狂犬病毒的變異作為報告內容的一個***,可謂是“觀當今豬病,英雄所見略同”。主要觀點如下。豬群老病新發不斷出現,危害日趨嚴重。偽狂犬病就是***突出的一例,偽狂犬病毒中gC、gE 等多抗原位點發生變異,屬于強毒株。偽狂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有:妊娠母豬發生流產、死胎,以產死胎為主;新生仔豬大量死亡,3-15 日齡的仔豬死亡率可達100% ;斷奶仔豬發病率10-30%,呈頑固性腹瀉和零星的神經癥狀;育肥豬90-150 日齡gE 野毒陽性率轉高,呈高燒、伴呼吸系統癥狀;青年母豬和空懷母豬不發情、返情、屢配不孕;公豬***炎,喪失種用能力。1)豬感染后6-10 d 可產生IgM,隨即產生IgA、IgG1、IgG2,其中特異性IgM 和IgA 可持續3 個月,說明在偽狂犬的免疫中具有黏膜免疫應答。2)活疫苗或滅活疫苗免疫豬,都可誘發產生抗體,其中IgG1 和IgG2 能中和病毒,在免疫保護中發揮作用,但是抗體滴度與臨床保護力之間的相關性是不完全的,不能完全保護動物。3)偽狂犬病毒自生誘導的體液抗體水平較低,細胞免疫在偽狂犬病毒的免疫上占主導地位。1)2014—2015 年全國有20 多個省市檢測到偽狂犬野毒的感染流行。2)部分豬場豬群的陽性率達70%以上,妊娠母豬,35% 出現流產。3)24.5% 免疫Bartha-K61 疫苗的豬場發生豬偽狂犬病,所造成的損失持續上升(Yu XL.et al,2014)。1)相比經典偽狂犬毒株,新分離毒株的抗原性發生變異,對豬的致病力顯著增強。2)對新分離毒株進行基因序列進化分析,全基因組位于一個相對獨立的基因分支,與Bartha-K61 株不在同一個分支。3)SMX2012 分離株導致50 日齡仔豬的神經癥狀和死亡。5)SMX2012 分離株導致長時間的發熱和精神沉郁。2)具備凈化的條件:選用基因缺失疫苗(如四川華神獸用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產的豬偽狂犬病活疫苗AS215株三基因缺失苗-撲偽優);野毒感染鑒別診斷方法簡單易行;歐美國家已經有了成功經驗。3)凈化注意事項:制定區域凈化規劃;有效的種豬野毒抗體調查,確定凈化可行性;嚴格檢測與淘汰;制定嚴格生物安全措施。

4)免疫程序:生產母豬:每年2-4次;后備母豬:配種前免疫1-2 次;公豬:每年免疫2 次;商品豬:偽狂犬野毒陽性豬場:1-3 日齡滴鼻+10 周齡肌注;偽狂犬野毒陰性豬場:8 周齡肌注+12-14 周齡肌注。筆者:聽完幾位大會專家關于豬偽狂犬病的報告,結合自己在豬偽狂犬病研究中多年的體會,發現對于偽狂犬野毒陽性豬場,如果免疫程序得當,豬場生物安全工作到位,生產出偽狂犬陰性商品豬或后備豬是完全切實可行的。即不斷地用偽狂犬陰性后備豬去更換偽狂犬野毒抗體陽性經產母豬,逐漸降低種豬群偽狂犬野毒豬的比例,直至凈化。過去幾十年,世界上一些主要偽狂犬病流行國家相繼啟動了根除計劃并已取得了成功,首先是英國和丹麥于20 世紀80 年代末公布取得成功,接著荷蘭、比利時實現偽狂犬病的凈化,美國也于1989 年開始啟動為期10 年的全國性凈化計劃,現在美國已經無偽狂犬野毒感染。所以,通過“免疫→檢測→淘汰→補充陰性后備豬→免疫→檢測→淘汰”的偽狂犬凈化措施是切實可行的。

感染性實驗結果表明,豬更容易經皮膚傷口感染,經口和胃腸道感染所需的病毒量明顯更高。同樣,由于感染豬唾液中的PRRSV 可持續存在數周,因此,豬只之間互相攻擊時發生的撕咬、傷口、刮擦等均易導致感染的發生;豬群一旦感染上該病,很難根除,大多數豬群可以長期帶毒,一旦其他病原入侵或豬群免疫力下降,就會暴發該病。預防PRRSV 的目的是阻止PRRSV 進入未感染的豬群或者阻止新的PRRSV 毒株進入已感染過其他毒株的豬群。人們一直認為患病動物和***是PRRSV 的主要來源,但是現在已發現了其他的重要感染途徑。發現很多新感染不是由本豬場的病豬或者***傳播的,而是有臨近的感染豬群,未執行生物安全程序而傳播的。由于PRRSV 在潮濕、寒冷的環境容易存活,因此農場中使用的所有運輸設備和材料都要清洗晾干,并嚴格按批次進行生產;單向豬群流動;車輛的清洗與干燥。由于目前對PRRS 的免疫特性不完全了解,保護的機理及抗體在病毒清理和免疫記憶所扮演的角色進展緩慢,主要的保護性應答目前仍有待研究,因此難以用現有活疫苗或滅活疫苗來穩定可靠地控制PRRS,疫苗免疫并非能使所有的豬得到保護,豬只并非產生同樣的應答,不同的豬場可根據豬群具體情況采用相應的免疫策略,可在本病暴露前4 周進行疫苗免疫。對于豬場一般應以豬群穩定為主,不建議頻繁更換現有疫苗毒株。筆者:控制PRRS 的目標是***病毒在生產各環節的傳播。預防或發病治療時,首先應選擇抗生素防止繼發感染,可配合抗病毒、清熱解毒類中藥同時使用。即便如此,恒定不變的PRRS控制措施也是不可行的。斷奶豬群中慢性PRRS 的控制是獸醫所面臨的***為棘手的問題之一。病毒在保育或育肥豬之間的循環傳播是通過病毒從日齡較大的感染豬只傳播到新近斷奶的豬只來實現的。為阻止PRRSV 在慢性感染豬群中的繼續傳播,可以采用淘汰部分病豬的方法進行控制。研究試驗表明淘汰部分病豬的方法具有明顯改進日增重、減少死亡并從總體上減少護理病豬經濟損失的優點。這種方法的缺點是需要淘汰日齡較大的豬只,而且可能需要定期重復淘汰以維持生產性狀的改進。如果哺乳仔豬發生急性感染,需要***出生1 d內不同窩仔豬之間的流動、在斷奶前淘汰已感染的仔豬以及保持嚴格的全進全出模式等。豬瘟亞臨床感染→胎盤感染→種豬繁殖障礙→仔豬先天帶毒→后備豬潛伏帶毒形成亞臨床感染,這是目前規模化豬場豬瘟持續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生豬養殖企業要根據現有條件盡力、盡早實施豬瘟的凈化,這也是控制和消滅豬瘟的必經之路。美國僅用16 年時間通過疫病控制階段、降低發病率及消滅豬瘟和防止再次感染4 個階段徹底根除了存在一個多世紀的豬瘟。美國豬瘟的根除為全世界動物疫病的消滅樹立了典范。1)提高經濟效益:16 年間支出約為1.4 億美元,實際損失可能超過15億美元。成功實施豬瘟根除計劃的效益/ 成本比為13.2 ∶1,這意味著在成功的根除計劃中每投入1美元將會減少13.2 美元的豬瘟患病損失。2)促進國際貿易:1962 年有12 個國家因為豬瘟禁止從美國進口豬肉,這個潛在的市場估計每年有2 000 萬美元。豬瘟的根除使得美國擁有這些潛在市場的競爭機會,其豬產品可重返國際市場,所獲利潤遠大于根除豬瘟的開支。3)獲得了消滅動物疫病的經驗:在與豬瘟的斗爭中,許多聯邦和各州獸醫人員及其他相關人員獲得了實施根除疫病計劃中各種嚴格措施的直接經驗。美國豬瘟的消滅為全世界動物疫病的消滅樹立了典范。4)發揮公眾和非官方獸醫組織的積極作用:美國豬瘟根除不是僅依靠政府機構來提出或維持實施根除計劃的要求,代表大眾利益的顧問團體也在計劃實施中發揮了積極作用。1)根據美國的經驗,一種疫病的根除策略應包括4 個步驟,作為一般規則。中國飼養量巨大,同時存在著不同的養豬模式。在這種情況下,***免疫是我國控制豬瘟的基本策略,從而實現動物疫病從有效控制到逐步根除的目標。2)通過國家十一五科技計劃支撐計劃《豬瘟豬偽狂犬病綜合防控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的支持,在示范豬場建立豬瘟凈化模式。種豬場豬瘟凈化一般分為三個階段。***階段對豬場帶毒情況進行調查和評估,通過免疫和淘汰等手段提高抗體合格率;第二階段穩定控制豬瘟情況,保證母豬群抗體合格率在90%以上,公豬逐頭監測,進一步監測和維持抗體水平;第三階段在穩定控制基礎上進一步全群凈化豬瘟病毒,全場公豬、母豬逐頭檢測扁桃體抗體水平,病毒檢測無陽性豬。調查和評估豬場種群帶毒情況是豬瘟凈化的基礎。張桂紅建議,首先要進行豬群豬瘟抗體的檢測,了解豬群豬瘟抗體水平。母豬群按10%的比例進行采樣,種公豬進行全群采樣。了解豬群的豬瘟抗體合格率,抗體整齊度、離散度情況。但由于ELISA試劑盒檢測結果和實際中和抗體水平之間還有一定的差異,所以還要考慮臨床觀察的結果。張桂紅提醒,首先分析相關各項生產數據,包括流產、弱仔、死胎、畸形胎數及哺乳期神經震顫、運動障礙、抽搐等癥狀的仔豬數等。并觀察是否有保育及育肥期便秘、腹瀉交替出現,腹下、耳和四肢內側等少毛部位出血、發紺等現象。剖檢是否可見多發性出血性特征的敗血癥變化等癥狀,初步評估豬群豬瘟野毒帶毒狀況。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豬病研究室主任仇華吉介紹,豬瘟抗體檢測(阻斷ELISA)阻斷率大于40%判定為陽性,小于30%判定為陰性。如果是血清豬瘟抗原試劑盒(ELISA)檢測,陽性豬淘汰。同時采集扁桃體進行熒光抗體和RT-PCR方法檢測豬瘟抗原,豬瘟野毒陽性豬直接淘汰。仇華吉老師建議對豬瘟抗體檢測陽性和豬瘟抗原陰性種豬,免疫注射豬瘟活疫苗2頭份;對豬瘟抗體陰性種豬隔離,采集扁桃體和血清,扁桃體進行免疫熒光和RT-PCR檢測豬瘟抗原檢測;血清進行豬瘟抗原ELISA檢測,抗原陽性種豬淘汰,抗原陰性和抗體陰性豬免疫注射豬瘟活疫苗2頭份,免疫后30天采集種豬血清檢測豬瘟抗體,陽性豬留場,陰性豬淘汰。張桂紅建議,對抗體不合格豬補免6周后再檢測抗體,如果整體抗體合格率在90%以上,即可進入第二階段穩定控制期。如合格率不到90%,則對不合格豬群再補充免疫一次,還不合格的直接淘汰。進入豬瘟穩定控制期之后,應在持續不斷的抗體監測和淘汰基礎上,加強對豬瘟抗原的檢測,區分野毒和疫苗毒。張桂紅表示,對具有繁殖障礙現象的母豬,采集血液,用豬瘟病毒(CSFV-Ag)抗原ELISA檢測試劑盒檢測。并按母豬群10%、種公豬群100%的比例采集扁桃體樣本,經RT-PCR擴增鑒別疫苗毒和野毒,必要時測序。后備豬混群前進行豬瘟抗體檢測,補免后仍不合格的不能留做種用,轉育肥豬處理。所有進入種豬群的后備豬必須要求豬瘟抗體和豬偽狂犬病抗體都合格。并做好種母豬、種公豬、豬精的帶毒狀況的監測,判斷是否含有病原。隨著凈化措施的實施,豬群逐步進入全群凈化階段。該階段要求全種群及準備引入的后備豬扁桃體樣本檢測豬瘟病毒100%陰性,且抗體水平合格。張桂紅介紹,可在豬群中設立一定數量的哨兵豬來監測和評估凈化效果。初步凈化1年后,可在育肥豬群中設立豬瘟抗體陰性的非免疫哨兵豬,育肥哨兵豬的數量為每個生產線30頭,分散在不同的豬欄。1個月后進行豬瘟抗體檢測,抗體應為陰性。再隔1年后,設立非免疫豬瘟抗體陰性母豬哨兵豬,母豬哨兵豬占母豬總數的2%-3%,或***少為10頭,也可固定一定數量的母豬哨兵豬循環使用。非免疫母豬哨兵豬分別在配種前、懷孕后40-50天、80-90天、產后2周采血檢測,其后代(交叉寄養的除外)于3-4周齡檢測,豬瘟抗體均應為陰性。哈獸研維科公司豬病技術服務專家夏偉認為,豬瘟凈化的標準應為無豬瘟臨床病例,免疫抗體陽性率90%以上(CSF抗體阻斷值高于40的種豬占總群體的90%以上),連續2年豬瘟抗原(ELISA法)5%抽樣檢測和95%自檢沒有病原檢出后,視為達到凈化標準。他表示,通過“普防免疫-抗原,抗體檢測-淘汰”的措施凈化豬瘟,比單純采取采集扁桃體檢測豬瘟抗原從而淘汰陽性豬只更準確。要做好豬瘟凈化工作,必須堅決徹底地淘汰豬瘟抗原陽性豬只和經強化免疫后豬瘟抗體仍不合格的豬只,這一點至關重要,否則凈化工作將成為無稽之談。
轉載聲明:本文源自微豬,轉載請注明出處。自免責聲明:凡本公眾號注明“來源”的文章作品均轉載相關媒體或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和原出處所有,文章主要供大家學習交流使用,如有違規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